> 文章列表 > “於知见处生知见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於知见处生知见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於知见处生知见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於知见处生知见”出自宋代白玉蟾的《春夕与西林月下坐二首》。

“於知见处生知见”全诗

《春夕与西林老月下坐二首》

宋代 白玉蟾

燕子呢喃君得知,深谈实相妙难思。

久参贝叶云何梵,一见桃花更不疑。

一物言无也大奇,如何半夜却传衣。

於知见处生知见,在是非中起是非。

《春夕与西林老月下坐二首》白玉蟾 翻译、赏析和诗意

《春夕与西林老月下坐二首》是宋代诗人白玉蟾的作品。以下是我为您提供的中文译文、诗意和赏析:

译文:

第一首:

春夜与西林老人月下相坐,

燕子低声呢喃,你知道吗?

我们深入谈论实相的妙妙之处,

却难以思索其中的奥妙。

长久以来,我参悟贝叶的云雾何等梵高,

但是一见到桃花,我就不再怀疑了。

第二首:

有一样事物,它可以说无言,

这实在是非常奇妙的。

然而,在半夜间却可以传递信息,

这又是怎么回事呢?

认知与见解的地方,产生了认知与见解,

在是与非的争辩中,引发了是与非的思考。

诗意:

这首诗以春夜与西林老人在月光下相聚为背景,表达了作者对于人与自然、人与心灵之间的关系和沟通的思考。诗中提到燕子呢喃、参悟贝叶和桃花的经历,揭示了人们对于实相、自然界和人生的理解和认知。诗人通过对于一物言无的奇妙之处的描述,反思了人类语言与沟通的局限性,以及在不同情境下信息传递的灵活性。

赏析:

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隐喻的语言描绘了人与自然、人与心灵之间的交流和认知过程。通过燕子、贝叶和桃花等形象的运用,诗人表达了对于自然界和人生奥秘的感悟和思考。诗中的一物言无和半夜传衣等情景,突出了信息传递的神奇之处,同时也暗示了人类对于认知与见解的生成和变化。整首诗意蕴深远,引发人们对于言语、认知和人生意义的思考。